第861章 淳朴的唐人
大唐:武神聊天群 by 宁心静气
2025-7-14 00:10
日升日落。
长安城这座东方第一繁华的城市,蓬勃发展,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。
若是细看,便会发现,这座城市每日都在发生着变化。
曾经何时,长安街头小贩林立,吆喝声不断,大唐子民们往来其中,看似繁盛,可是这繁盛之中又有几分外强中干的意味。
那个时候,外有虎狼环伺,内有疾苦民生。
但看现在,商人的吆喝声都洪亮了几分,底气十足,一张张面庞上,洋溢着骄傲自信。
家有余粮,心中不慌。
这正是现如今大唐百姓的真实写照。
封建社会数千年,农业一直被摆在前位,便是历代君王清楚,想要江山稳固,百姓的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但凡是皇权没落,朝代更迭,无一不是因为百姓身处于水深火热,民不聊生。
唐峰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点。
土豆的大力推广,彻底解决了百姓吃食的问题,更让无数百姓家中有了余粮。
现如今,大唐百姓们除了........种植土豆外,小麦等农作物再次出现在田亩中。
人便是这样。
当不在为一件事情发愁的时候,便会想着提升品质。
田亩间的变化是一部分,市集之间更有明显不同。
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人们吃饱穿暖,不必再为生存而烦忧的时候,商业便会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。
这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,也是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。
唐氏麾下的产品,销量日益增长。
茶叶白酒不再只是勋贵官宦桌上之物,同样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家中。
唐峰这些日子很忙。
建书院,开民智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唐王本来在长安城中赐了一大块地,用于书院的建设,但被唐峰拒绝了。
长安太过繁华,太过浮躁。
书院的位置最终定在了长安城外的桃山上。
一批批的工匠赶往桃山方向,这其中有唐峰府中的工匠,还有大唐本身的工匠。
唐人的热情高涨,唐峰想拦都拦不住。
自从大唐书院建立的消息传出来,多少人自告奋勇要出一臂之力。
唐国公是仙人下凡,先是扫平外患让大唐子民不再受战乱之苦,又推出土豆这等神物,让百姓不再饿肚子。
现如今,建立书院,但凡的孩子,不论贵族还是平民,都可以有学可上,有书可读。
这放在以前,是想都不敢的事。
读书习武,那是贵族的孩子才能接受的教育,平民家的孩子从出生开始,就得为了生存而奔波,哪里有机会,哪里有钱财去学这些东西。
这个时候,他们觉得自己若是不做些什么,都很是羞愧。
砖窑的砖不要钱了,免费送往桃山。
工匠们不要一分钱工资,只想为书院的建立做点什么。
还有不少商贾,自愿为书院的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,没有人手,没有原材料,直接送钱。
原本荒凉的桃山,门庭若市。
唐峰站在那里,望着眼前的人山人海,心中感慨万分。
这个时代,民心还是淳朴的。
你对他好,他便能记着你的好,想要加倍的偿还于你。
刚开始的时候,他吩咐唐海将这些.....
.......一一记录在册,人和物该用还是要用,但钱还是要照付。
建立书院是一个大工程,唐海是唐峰安排在桃山上的大管家,负责监工和处理一切事务。
这种事情,只要自己的人,他才能放下心来。
唐峰不缺钱,他也从来没有想过靠建书院来牟利。
然而,当管家唐海将钱财拿出来的时候,一众唐人百姓却没有一人肯收,甚至于有人红着脸大叫道,若是自己不出点力,以后都没有脸将孩子送到书院来求学。
唐峰妥协了。
他也不得不妥协。
这种心情他是能够理解的,由得他们来吧。
但有一个前提,所有自愿的人,需要听从管家唐海的安排调遣,不得有一丝马虎。
书院的建立是一件大事,这其中,他容不得有任何的问题存在。
桃山上,一片火热。
大明宫内,又是另外一番场景。
长孙无忌,房玄龄,陈叔达,裴寂等一干重臣一起进攻面见唐王。
“老臣知陛下心意,但山东士族还在:京城,陛下如此大张旗鼓建立书院,恐有后患啊!”
长孙无忌上前一步,躬身说道。
虽然说,建立书院的人是唐峰,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老狐狸,怎么会看不出来,这背后定然有唐王的影子。
唐王坐在那里,目光扫视一周。
这些人都是大唐的重臣,也是他的左膀右臂。
不管....
其中哪一位,为大唐之心,唐王是毫不怀疑的。
“你们三个呢”
唐王开口询问道。
“陛下,削弱士族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,陛下此举太过冒进,还望陛下三思。”
裴寂站出来拱手回应道。
与此同时,陈叔达和房玄龄纷纷附议。
听到这里,唐王心中一声暗叹。
这些............大唐的肱骨之臣,心思缜密,处事稳重,但同样有一个毛病,因循守旧,太过沉稳。
若是放在以前,他或许还能够听进一二......,.......
科举十多年的推行,几乎没有任何作用,唐王已经有些倦了。
快刀斩乱麻,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。
只要操作得当,其中的风险便可以化解到最低。
更何况,如今的大唐也不再是那无根浮萍,已然能够承受起这种风险。
“前些日子唐峰前来面见朕,给朕说了一句话,朕记忆犹新。”
唐王悠悠说道。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接着,唐王便将这句话给说了出来。
此言一出,四人4顿时怔在那里。
他们一个个都是饱学之士,自然一言便能够听出其中的大宏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