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5章 负责科举
大唐:武神聊天群 by 宁心静气
2025-7-14 00:10
“好。你自己也好好歇歇,用些干粮吧。这段日子,大家也都辛苦了。”高突勃露出一个略显亲和的笑。
孙千见了,立马换上一副感念恩德的激动表情。果然高突勃很是满意他的反应。
在高句丽境内,战斗已经暂时平息,两军将士,都在休养生息。而在远处的大唐,泰山附近,太子李承乾却正急躁的来回走动。“你说父皇这是什么意思?”
“殿下,陛下自然没有什么别的心思的。主要是别人如何看这件事,以及此事对当前局势会有什么影响。殿下眼前最重要的还是督建祭台,只要祭台建好,等日后陛下泰山封禅,自然有殿下的一份功劳。”
一旁的青衣谋士见李承乾实在是气得不行,他心中虽然也有些郁气,但却也不好随着太子抱怨,便也只得压下心中的情绪,保持着理智的劝解太子。
他是谋士,自然要时刻保持冷静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,也好为太子出谋划策,帮助太子。李承乾却是无法保持冷静。
他不过是远离长安在泰山督建祭台,这才多久,魏王李泰就不知得了父皇多少次嘉奖!
之前父皇般已经将许多原本应该由他则个太子负责的事务,都交给了魏王李泰,现在,居然还给李泰代天子选拔人才的机会!
今年的科举放在了二月里,太子**自然是赶不上的,他过完年开朝后没多久就领命到了泰山。
但是往年的科举都是由礼部侍郎负责的,礼部中有太子李承乾的人,之前几年的科举,太子也有插手其中,拉拢了好几个名次不错颇有潜力的“生徒”和“乡贡”。
至于“制举”,太子李承乾目前还是不敢去想的。
“制举”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“非常之才”,也就是以皇帝的名义征召各地有专门才能的知名人士。就算李承乾贵为太子,他也知道,那暂时不是他能够拉拢的人才。
能够选出几个前途可期的“生徒”和“乡贡”,李承乾也觉得不错了。毕竟他也要积蓄力量,积攒自己的班底了。
不说等到他正是登基成为皇帝,手底下要有可用的人才,就说现今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,他也需要一批年轻的有潜力的人才,站在自己这边。
本以为今年也会是礼部侍郎负责科举事宜,谁知道他父皇是抽了什么风,居然会把这件事交给了魏王李泰!让一个皇子负责人才选拔的科举考试,真不知道父皇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!
这是要光明正大的让李泰去拉拢人才,积攒人脉吗?
李承乾甚至有一种冲动,想要立刻赶回长安,冲进大明宫去问问他的好父皇,他究竟是什么意思!
太子仍然在位,皇帝居然下旨命一个皇子王爷负责科举,这是摆明了要让李泰与李承乾打擂台,还是说不信任太子能够好好的对待兄弟,担心李泰以后会吃亏,所以给个机会,让李泰积蓄力量,足以自保?
父皇是疑心他会对兄弟赶尽杀绝,所以以此来给他的其他儿子一些力量,还是不满意他这个太子,要扶起另一个儿子来制衡?
还是说,父皇已经起了废太子之心?
李承乾越是想,就越是止不住心中的各种猜测,也就越发的怀疑起来。之前魏王李泰受到的一次次奖赏,似乎都成了佐证。
见太子殿下的脸色不对,似乎完全没有将自己的话听进去,反而还有越陷越深的趋势,青衣谋士有些急了。
“殿下,无论陛下是如何想的,殿下您才是太子,这是无法更改的。只要殿下没有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,陛下也不会也不能轻言废弃之事。太子是储君,是国本,不可妄动。殿下现在要紧的是做好分内之事,其他的都无需理会。”只要太子不犯错,就没有理由废太子,那么一旦皇上驾鹤西去,太子依旧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,无论魏王李泰有多少人拥护也是一样。
只要敢提让魏王越过太子继位,那就是乱了纲常,是谋逆,是谋权算位!既然能够通读圣贤书,能明圣人言,就定然不会违背圣人的观点与坚持0......
那些刚入官场的所谓人才,其实根本就毫无威胁,无论他们多有天赋才华,无论他们多有潜力,以后必定前途光明官运享通,也是无济于事。
因为他们的根基还太浅薄。这些人才年年都会有。
就算一时让魏王李泰占了这个便宜又能如何呢?
只要太子李承乾能够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,那么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,到时候天下所有有才华的才子,都将任由皇帝取用,又何须担心魏王?
现在虽然看起来是太子落了下风,远离长安,便失去了以往的关注,让魏王李泰有了可趁之机。
但是只要太子办好了差事,不出错,等到泰山封禅之时,众人自然会看到太子的光芒,皇帝陛下也定然能够看到太子的好处。
等太子带着督建祭台的功劳,重新进入大家的视线之中,那魏王就算之前做得有多好,也终究越不过太子!青衣谋士想得明白,但是可惜,太子李承乾却受不了这个气。
“现在人家倒要爬到本宫头顶上3.8去了!谁知道什么时候,这个太子之位就要换人坐了呢?这叫本宫如何冷静?”
在地位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,太子李承乾只觉得万分的暴躁,似乎周围全都是敌人,自己随时可能跌落高台。就因为如此,他才会更加的心绪不宁,更加的暴躁易怒。
他恨不能再次派出杀手,将魏王李泰彻底的除掉,那样他就不能再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了!可惜上次没能除掉他!
现在魏王李泰还活着,就给他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和糟心事!李承乾恨得牙痒痒,一时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报复回去。
魏王李泰一直身在长安,虽然也不短的在为父皇办差,却从来没有离开长安。